以青春之力守护长江江豚 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7月20日至23日,安徽农业大学“设计赋能产业·江豚点亮乡韵”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培文村,聚焦长江江豚保护、乡村产业升级以及红色文化传承等重要议题,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均来自校青马班,他们与当地政府和村民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所学知识投入到乡村建设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念。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团队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生态保护贡献了积极力量。
一、江堤观豚:用数据绘出生态底色
培文村地处长江之畔,是江豚频繁出没的天然观测点。实践团联合海口镇政府、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系统梳理近十年水质、鱼类资源、航运强度等数据,并结合实地徒步巡查与渔民访谈,形成《培文村江段江豚栖息环境调研报告》。观测中,队员们记录下江豚出没频率、行为轨迹及人类活动干扰情况,提出建立“江豚观测站+科普体验馆”的构想,推动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协同发展。“以前只知道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才明白它和我们的生活、产业、文化联系得这么紧密。”村民陈大爷在采访中说。
图1:陈子华采访村民陈大爷
二、设计赋能:让瓜蒌和竹编“活”起来
培文村以瓜蒌种植和竹编手作闻名,但产品包装简陋、销售渠道单一,制约了产业发展。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组建“设计+传播”小组,深入瓜蒌基地、竹编作坊,围绕“江豚文化+生态包装”开展共创设计。
在“江豚IP赋能工作坊”中,学生们与村民共同设计出一系列兼具美感与环保理念的包装与文创产品:瓜蒌礼盒绘有跃动江豚插画,竹编钥匙扣讲述“人豚共生”故事,材料选用可降解秸秆纸与竹纤维,强化生态理念。村民李奶奶亲手制作的江豚造型竹编灯,首次亮相即获游客青睐。
图2:队员们参观瓜蒌种植基地
三、校友联动:把经验带回田间地头
活动期间,团队特别邀请2023届校友、培文村瓜蒌种植基地技术负责人郭某开展实地教学。他分享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滩涂土壤改良、滴灌系统优化的经验,并带领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讲解“生态种植+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农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可以承载科技、文化与生态的广阔舞台。”郭某的话激发了在场每一位同学的使命感。实践团还围绕“红色农耕文化”与校友们展开研讨,探索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生态保护的融合之道。
图3:郭某与团队成员们
四、青春答卷:让乡村因青年而兴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运用,更是一场青春的洗礼。团队成员累计完成调研问卷200余份,撰写调研报告2万余字。“我们希望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设计点亮乡村,用行动守护生态。”团队负责人陈子华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培文村发展,推动“江豚+文创+研学”模式落地,助力打造“生态优、产业兴、文化强”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图4:团队成员合照
结语
在长江的波光与沃土的呼吸之间,青春与乡土正展开一场静谧而热烈的对话。安徽农大学子以专业之力耕耘江水与田野,于守护长江生态的画卷里勾勒青春的足迹;以奋进之姿开拓乡村未来,在希望的土地上点燃振兴的梦想。在这新时代的田野上,他们用奋斗书写青春的时代答卷,镌刻下属于青年的担当与荣光。
撰稿人:赵冰倩,蒲可